
《咏怀诗》第二组(第10-18首)
其十
北里多奇舞,濮上有微音。
轻薄闲游子,俯仰乍浮沉。
捷径从狭路,僶俛趋荒淫。
焉见王子乔,乘云翔邓林。
独有延年术,可以慰我心。
翻译:
北里充斥着奇妙的舞蹈,濮上流传着靡靡之音。
轻薄的游手好闲之徒,随波逐流忽起忽沉。
为走捷径而选择狭路,努力追去的却是荒淫。
哪里能见到仙人王子乔,乘着云彩翱翔在邓林?
唯有那长生不老的仙术,才可以抚慰我的心灵。
解析:
此诗描绘了当时社会上追求享乐、道德沦丧的风气。“北里”、“濮上”皆是古时淫靡歌舞的代称。诗人讽刺那些“游子”为了功利走上“狭路”,追求的却是“荒淫”。在对此浊世的失望中,他只能将心灵寄托于“王子乔”这样的仙人传说和“延年术”上,表达了超脱现实的愿望。这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不满与疏离。
其十一
湛湛长江水,上有枫树林。
皋兰被径路,青骊逝骎骎。
远望令人悲,春气感我心。
三楚多秀士,朝云进荒淫。
朱华振芬芳,高蔡相追寻。
一为黄雀哀,涕下谁能禁!
翻译:
深湛的长江水滚滚流去,江岸上生长着枫树林。
皋兰覆盖了小路,青黑色的马儿飞快奔驰。
远望这片景象令人悲伤,春天的气息触动我的心。
三楚之地多有才俊之士,却像宋玉写《高唐赋》般,将荒淫之事进献给君王。
红花绽放,振动着芬芳,就像楚王在蔡地狩猎般追逐淫乐。
一旦想起那黄雀(暗指黄雀在后)的悲哀,眼泪落下谁能抑制!
解析:
此诗借古讽今的意味非常明显。诗人化用《楚辞》意象和战国典故(“高蔡追欢”指楚王在蔡地狩猎行乐,“黄雀哀”出自《战国策》,喻指只顾眼前享乐而不知身后大祸),激烈地批判了曹魏统治集团(特别是魏主曹芳)荒淫失政,并预言了其必将覆亡的命运。“三楚多秀士,朝云进荒淫”一句,更是直指那些围绕在皇帝身边,以文辞邀宠、引导君主走向享乐的臣子(如何晏等)。全诗充满了悲愤和忧虑。
其十二
昔日繁华子,安陵与龙阳。
夭夭桃李花,灼灼有辉光。
悦怿若九春,磬折似秋霜。
流盼发姿媚,言笑吐芬芳。
携手等欢爱,宿昔同衣裳。
愿为双飞鸟,比翼共翱翔。
丹青著明誓,永世不相忘。
翻译:
从前那些备受宠爱的繁华之人,如安陵君和龙阳君。
他们像盛开的桃李花,光彩照人,熠熠生辉。
喜悦时如温暖的阳春,恭敬时又似肃杀的秋霜。
目光流转间散发出姿容妩媚,谈笑之间仿佛吐露芬芳。
携手同行,何等欢爱,日夜相伴,同衣共眠。
但愿化作双飞鸟,比翼齐飞,共翱翔。
丹青绘图表明誓约,发誓永世不相忘。
解析:
此诗通篇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男宠安陵君与龙阳君,极写其色相之媚与君王之宠,誓言之坚。然而,这并非赞美,而是一种反讽。诗人以冷眼旁观的态度,揭示朝廷中那些凭借谄媚邀宠的臣子,他们与君主的关系看似亲密无间、坚如金石,实则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。与第二首“如何金石交,一旦更离伤”相呼应,再次表达了对政治关系中虚伪情感的深刻不信任与讽刺。
其十三
登高临四野,北望青山阿。
松柏翳冈岑,飞鸟鸣相过。
感慨怀酸辛,怨毒常苦多。
李公悲东门,苏子狭三河。
求仁自得仁,岂复叹咨嗟?
翻译:
登高远眺四方原野,向北遥望青山之阿。
松柏树荫遮蔽了山冈,飞鸟鸣叫着掠过。
心中感慨,满怀酸楚悲辛,怨愤与痛苦总是如此之多。
李斯在咸阳被斩时悲叹东门黄犬不可得,苏秦曾觉得三河之地狭小(后终遇害)。
他们求仁得仁(追求什么便得到相应的结果),又何必再叹息哀怨呢?
解析:
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险恶的警惕和一种复杂的人生选择态度。他登高望远,本欲舒怀,却触景生情,想到人世间太多的“怨毒”。他引用李斯(秦相,被腰斩前怀念牵黄犬逐兔的平民生活)和苏秦(纵横家,曾显赫一时最终被车裂)的典故,说明权势富贵往往招致杀身之祸。最后“求仁自得仁”一句,表面是说李、苏二人追求权势而死于权势,是自作自受,不必同情。实则隐含了诗人自己的选择:既然我选择了疏离政治以保身,那么由此带来的寂寞困顿,也是我应当承受而无须抱怨的。这是一种带着无奈的自我坚定。
其十四
开秋兆凉气,蟋蟀鸣床帷。
感物怀殷忧,悄悄令心悲。
多言焉所告,繁辞将诉谁!
微风吹罗袂,明月耀清晖。
晨鸡鸣高树,命驾起旋归。
白话翻译:
入秋伊始,凉气已现征兆,蟋蟀在床帷下鸣叫。
感受外物变化,心中怀着深切的忧虑,静静地独自悲伤。
千言万语能向谁倾诉?纷繁的言辞又能告诉谁!
微风吹动我的罗袖,明月闪耀着清辉。
清晨的鸡在高树上啼鸣,我命人驾车,起身归去。
解析:
此诗是诗人内心孤独感的直接写照。秋气、蟋蟀这些典型的悲秋意象,触发了他深深的“殷忧”。然而,最大的痛苦在于“多言焉所告,繁辞将诉谁”,这是一种在政治高压下无处诉说、无人理解的绝对孤独。“微风吹罗袂,明月耀清晖”的良辰美景,反而更衬出他内心的寂寥。最后“晨鸡鸣高树,命驾起旋归”,表达了他希望从这种孤寂处境中抽身离去、回归本真的愿望。
其十五
昔年十四五,志尚好书诗。
被褐怀珠玉,颜闵相与期。
开轩临四野,登高望所思。
丘墓蔽山冈,万代同一时。
千秋万岁后,荣名安所之?
乃误羡门子,噭噭今自嗤。
翻译:
回忆往昔我十四五岁时,志向高尚,爱好儒家典籍。
身穿粗布衣,却怀抱珠玉(指才德),以颜回、闵子骞那样的贤者为榜样。
打开窗户面对四野,登高眺望我所思慕的古人。
只见坟墓覆盖了山冈,万代之人终归于同一时刻。
千年万年之后,生前的荣辱名声又能存在于何处?
于是我才理解了羡门子(古代仙人)为何追求长生,当初的志向如今只能让我噭噭地自我嗤笑。
解析:
此诗是诗人思想转变的自述。他少年时曾信奉儒家思想,以古代贤人为楷模,期望建立功业。但当他登高望远,看到的却是“丘墓蔽山冈”,意识到无论贤愚最终都归于黄土,连“荣名”也都是虚妄。这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怀疑,使他从儒家转向了道家(老庄)的齐生死、等荣辱,并理解了仙人求长生的动机。最后“自嗤”一词,充满了对过去天真理想的否定和自嘲,也饱含着理想幻灭后的巨大痛苦与悲凉。
其十六
徘徊蓬池上,还顾望大梁。
绿水扬洪波,旷野莽茫茫。
走兽交横驰,飞鸟相随翔。
是时鹑火中,日月正相望。
朔风厉严寒,阴气下微霜。
羁旅无俦匹,俛仰怀哀伤。
小人计其功,君子道其常。
岂惜终憔悴,咏言著斯章。
翻译:
我在蓬池之上徘徊,回头眺望大梁城。
绿水掀起巨大波涛,旷野草木茫茫无尽。
走兽交相横冲直撞,飞鸟成群结伴飞翔。
此时正值鹑火星之位(指夏历九、十月),日月正好相望(指十五月圆之日)。
北风凛冽,极其严寒,阴气下降,凝结微霜。
我如旅人般漂泊没有伴侣,一举一动都满怀哀伤。
小人计较于利害得失,君子则恪守常道。
我岂会怜惜自己终将憔悴困顿?只能咏唱写下这诗章。
解析:
此诗被普遍认为是影射魏末司马氏废帝专权的重大政治事件。“大梁”是战国时魏国都城,此处借指曹魏都城。“绿水扬洪波”、“走兽交横驰”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司马师废齐王曹芳、政局动荡险恶的形势。“朔风”、“微霜”象征司马氏的残酷打压。在这样环境下,诗人感到自己如“羁旅”般孤独无依。但他最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:决不像“小人”那样趋炎附势、计较功利,而要像“君子”那样坚守道义常态,哪怕因此终身憔悴也在所不惜。这是一首表明政治气节的沉痛诗篇。
其十七
独坐空堂上,谁可与欢者?
出门临永路,不见行车马。
登高望九州,悠悠分旷野。
孤鸟西北飞,离兽东南下。
日暮思亲友,晤言用自写。
翻译:
独自坐在空寂的厅堂上,谁是可以与我共欢的人?
走出家门面临漫长道路,看不见往来的车马。
登高眺望天下九州,只有悠远苍茫、分隔开的旷野。
孤独的鸟儿向西北飞去,离散的兽群向东南奔下。
日暮时分,我思念亲友,希望能与他们见面交谈,以此来舒解我的情怀。
解析:
此诗将前几首中表达的孤独感推向了极致。诗人通过“空堂上”、“永路不见车马”、“悠悠旷野”等一系列空间意象,构建了一个空无一人、绝对寂寥的世界。“孤鸟”、“离兽”正是诗人自身孤独、漂泊、与群体失散的象征。这种孤独并非无人作伴,而是在政治清洗后,志同道合者(如嵇康、吕安)或遭杀戮、或趋附权贵,导致精神上完全孤立的境地。最后“思亲友”的渴望,更反衬出这种孤立的痛苦。
其十八
悬车在西南,羲和将欲倾。
流光耀四海,忽忽至夕冥。
朝为咸池晖,濛汜受其荣。
岂知穷达士,一死不再生。
视彼桃李花,谁能久荧荧?
君子在何许?叹息未合并。
瞻仰景山松,可以慰吾情。
翻译:
停驻太阳的车子悬在西南,羲和(日御者)将要让太阳西倾。
流动的阳光曾照耀四海,匆匆之间已到黄昏。
早晨还是咸池的光芒,晚上便在濛汜(日落处)承受它的余晖。
哪里知道那些困顿与显达的士人,一旦死去便无法再生。
看那盛开的桃李花,谁能长久地光彩闪耀?
君子如今在何处?我叹息无法与他们相聚。
抬头仰望景山上的青松,它可以抚慰我的心情。
解析:
此诗再次回到生命主题。诗人以太阳的朝升暮落,比喻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流转无常。无论是穷困还是显达,最终都难免一死,如同桃李花无法长存。在“君子在何许”的迷茫中,诗人找到了精神的寄托——“景山松”。松树经冬不凋,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格和永恒的精神价值。这与易逝的“桃李花”和易变的“穷达士”形成鲜明对比,表达了诗人对超越生死、坚守节操的人格力量的向往与追求。
第二组小结
这九首诗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。从对个人生命的忧思,转向对政治时局(其十一、其十六)的直接影射与批判;从泛泛的孤独感,深化为无处诉说的绝对孤立(其十四、其十七);并清晰地展现了诗人从儒家理想(其十五)到道家超脱,再到坚守君子气节(其十六)的思想演变轨迹。意象运用也更加大胆和富有象征性(如“走兽交横驰”喻政局混乱)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散户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