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者刚看到"榕江三天降下46个西湖"这个数据时,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。46个西湖,这是个什么概念?我曾在杭州西湖边生活过几年,那一湖碧水的浩渺已经足够震撼,而46个西湖的水量全部倾泻在一个小县城,想想都让人心惊肉跳。
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?其实计算方式并不复杂。榕江县面积3315.8平方公里,三天累计降雨超200毫米,换算下来就是6.63亿立方米的水。而西湖的库容是1429万立方米,简单一除,确实相当于46个西湖。但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,是榕江人民实实在在承受的苦难。
笔者曾去过榕江,对那里的地形印象深刻。县城就像一个被群山围住的"锅底",都柳江、寨蒿河、平永河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。平时看着风景如画,可一旦遇到极端天气,这里就成了天然的"蓄水池"。山上的雨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,而出水口却相对有限,不积水才怪。
让人揪心的是,从6月18日开始,榕江就像被老天爷"盯上"了一样,连续6天大到暴雨。24日那天,平永镇24小时内降了300毫米的雨——这是什么概念?就是说一夜之间,地面上能积起30厘米深的水。我们平时觉得下个几十毫米的雨就够烦人的了,300毫米简直就是"天河决堤"。
说到这里,笔者不得不提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:为什么这些年来,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?气象专家告诉我们,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。大气环流的异常,导致天气系统"卡住"不动,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同一地区。再看看德国去年的洪灾、河南去年的"720"特大暴雨,这种极端降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。
但榕江的问题,光怪老天爷是不够的。笔者在思考,为什么同样是山区小城,有些地方就能更好地应对暴雨?关键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。榕江作为一个山区县,排水系统相对薄弱,城市防洪能力有限。再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,原有的防洪标准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这种地理环境下的小城,面对极端天气时往往显得格外脆弱。山区地形复杂,一旦发生暴雨,不仅容易形成山洪,还可能引发泥石流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。而这些地方的救援条件往往相对较差,人员转移和物资运输都面临重重困难。
不过,在这次灾难中,笔者也看到了许多温暖人心的画面。那个坐着轮椅送物资的残障人士胡雷,被网友称为"跪行的巨人"。看到他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身影,我真的被深深震撼了。还有那些消防队员、武警官兵,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救人,在泥石流中筑堤,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。
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仅仅依靠英雄主义是不够的。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,我们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应对策略。日本在防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,他们有完善的预警系统、标准化的避难场所,还有定期的防灾演练。新加坡的雨水收集系统也很值得学习,他们把暴雨变成资源,一举两得。
对于榕江这样的山区小城,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:首先,要提升城市排水能力,特别是对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;其次,要加强山洪预警系统建设,让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危险;再者,要规划建设更多的蓄洪区域,毕竟硬抗不如巧妙疏导;最后,要加强防灾教育,让每个居民都知道遇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。
雨虽然停了,但思考不能停。我们不能总是等灾难发生了再去"补洞",而应该未雨绸缪,提前做好各种准备。毕竟,在大自然面前,人类确实渺小,但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准备,我们完全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。
榕江这次经历了一场"灌顶式"的洗礼,希望它能在废墟中重建得更加坚强。更希望这样的灾难,能够给我们所有人敲响警钟:在这个气候变化的时代,没有谁能独善其身,只有未雨绸缪,才能在暴风雨来临时从容应对。
散户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